说起张学良,大家都知道他是那个发动“西安事变”的少帅。可就是因为这场事变,这位少帅被老蒋软禁了整整54年,直到1990年才重获自由。
1943年,国民政府财政部的人算了算账,发现张学良一年的生活开销竟然超过1800万,比战区副司令的开支上限还要高出一大截。
当财政总务司把这份报表送到蒋介石面前时,老蒋当场就炸了,气得破口大骂"娘希匹"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一场事变,半生囚徒
展开剩余90%1936年12月,西安城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。当时35岁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,把正在西安督战的蒋介石给扣了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西安事变”。这不是简单的"兵变",而是一场带着爱国情怀的"兵谏"。
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东北四年,张学良眼看着自己的家乡沦陷,心里那个急啊!可蒋介石还在忙着"剿共",对日本人的侵略视而不见。
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建议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,可蒋就是不听。
憋着一肚子火的张学良最后想出了个激进办法——直接把蒋介石扣下来,逼他改变政策。
事变发生后,张学良本想通过这种方式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,没想到最后却变成了自己54年的牢狱生涯。
事变和平解决后,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,结果刚到南京就被扣下了。
蒋介石对这次事变恨得咬牙切齿,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耻辱。他心里想着,一定要好好收拾张学良,让他知道什么叫后果。
蒋介石对张学良有着复杂的心理:"他不能死,死了是烈士;他不能放,放了是反贼;他不能讲,讲了是炸弹"。这三句话道出了蒋介石软禁张学良54年的真正原因。
1937年初,张学良被秘密押送到浙江奉化溪口的雪窦山。那里山高林密,地势险要,是蒋介石的老家。把张学良关在这里,既安全又方便监控。
蒋介石专门设置了"三道防线"来看管张学良:
最里面是特务队,中间是武装宪兵,外面还有军统的地方官员。这样的防范措施,就算是插翅也难飞。
张学良在雪窦山住了一年多,1938年又被转移到湖南郴州。
那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,张学良眼看着国家危急,自己却被关在深山里,心情可想而知。
他先后三次写信给蒋介石,恳求让他参加抗战,为国家出力。可蒋介石的态度很明确:"此人一放,后果难料。"就是不松口。
颠沛流离的软禁岁月
1938年下半年,张学良又被转移到湖南沅陵。这个地方比郴州更加偏僻,四面环山,交通不便。
张学良在这里住了好几年,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。
他让副官在墙上刻下了"雪仇"二字,这个仇指的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,也表达了他想要参战杀敌的强烈愿望。
沅陵的日子并不好过。虽然外界传言张学良享受着优厚的待遇,但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。
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陪了他三年的牢狱生活,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才赴美治病。
于凤至离开前曾愤怒地驳斥外界的传言,说什么"养活一个团"的说法完全不靠谱,实际的生活条件相当简陋。
于凤至走后,赵四小姐接替她陪伴张学良。这位被称为赵四小姐的女子名叫赵一荻,是张学良的红颜知己。
她为了陪伴张学良,放弃了优渥的生活,甚至经常变卖自己的首饰来换取食物。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。
抗战期间,张学良辗转于贵州修文县等多个地方。每到一处,蒋介石都派人严密监控,生怕他逃跑或者搞出什么事情来。
1946年11月,国共内战正酣,蒋介石担心张学良被共产党利用,就以各种理由把他骗到了台湾新竹。从此,张学良再也没能回到大陆。
蒋介石看到账单暴怒
1943年,一份让蒋介石暴跳如雷的账单摆在了他的桌案上。
国民政府财政部在结算年度预算时发现,张学良一年的生活开销竟然超过了1800万。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?
要知道,一个战区副司令的全年开支上限也不过如此,而张学良只是一个被软禁的囚徒。
财政总务司的官员战战兢兢地把这份报表呈递上去,蒋介石看后勃然大怒,当场爆粗口:"娘希匹"。
而所谓的“娘希匹”实际上也并不是一种辱骂的话语,在不少影视作品中只要有蒋介石的出演,都会听到这三个字,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他的口头禅,在无可奈何却心有不满时就会出现。
老蒋平时虽然脾气不好,但在正式场合还是很注意形象的,这次能说出这样的话,可见是真的气坏了。
可是骂归骂,蒋介石最后还是在报表上批了字:"维持现状,谨防变生。"
意思是虽然开支很大,但还是照旧吧,别生出什么变故来。这就让人想不通了,蒋介石为啥明知道这么浪费,还要继续批准呢?
因为他既不愿意杀掉张学良,因为那样会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;又不敢放掉张学良,担心他重新出山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。
实际上,这笔钱的去向很值得玩味。外界有传言说张学良在软禁期间享受优厚待遇,吃香喝辣,简直能"养活一个团"。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却强烈驳斥了这种说法。
于凤至在陪伴张学良坐牢的三年里,亲眼目睹了他的生活状况。后来她去美国治病时,曾公开表示张学良的生活条件其实很简陋,根本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奢侈。
那么巨额的花费很可能不是用在张学良的日常生活上,而是用在了看守他的庞大机构上。
三道防线的人员开支、各种安全措施的费用、频繁转移的交通费用,这些加起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信仰与坚持的后半生
被软禁的漫长日子里,张学良的精神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他开始接触基督教,后来正式皈依,成了虔诚的基督徒。
宋美龄作为基督徒,对张学良的这种转变很欣慰,经常派人给他送一些书籍和生活用品。
张学良不光研读基督教经典,还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在那些漫长的日子里,他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,通过信仰来支撑自己的意志。
这种精神上的修炼,让他能够在54年的软禁生涯中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。
1949年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后,张学良的处境并没有太大改变。他被安排在新竹的一个山区居住,生活依然受到严格限制。
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,1988年蒋经国也离开人世,张学良的命运才开始有所转机。
1990年,张学良终于获得了自由。
这时他已经90岁高龄,头发花白,步履蹒跚。54年的软禁生涯结束了,但他的人生黄金时期早已经过去。
他后来移居美国夏威夷,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。
在夏威夷的日子里,张学良偶尔接受记者采访,回忆自己的一生。他说自己不后悔发动“西安事变”,因为那是为了抗日,为了国家。
张学良54年软禁算下来的话总共花费702亿旧币,相当于养一个正规军团54年的军饷。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"软禁",也是政治恐惧付出的巨大代价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一个人的自由被剥夺54年,花了相当于一个军团几十年军饷的钱,只因为他说了句"要联共抗日"。
张学良住豪宅、吃美食,却连说梦话都被监听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权力没有制约就会任性,金钱再多也买不来自由。
那句粗话背后,不只是蒋介石对账单的震惊,更是对一个时代荒谬政治的最好注脚!
信息来源: · 《张学良年谱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 · 《蒋介石日记》相关记录,胡佛研究所档案 · 《于凤至回忆录》,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· 《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》,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· 《沅陵县志》地方史料记录发布于:河南省瑞和网配资-深圳配资门户-配资炒股官网-股市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